您的位置:首页【乡村振兴信息网】分享: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: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

联系我们 / CONTACT

咨询热线

15982303616

  • 电话:15982303616
  • 邮箱:2150566836@qq.com
  • 地址: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一居委

【乡村振兴信息网】分享: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: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

日期:2023-09-09
信息摘要:

近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,其中包括作物、园艺、植保、畜牧、兽医、水产、农业资源环境、农业机械化8大类62项。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和大家分享水稻种植有关的农业主推技术,敬请关注。下面一起看看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。

近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,其中包括作物、园艺、植保、畜牧、兽医、水产、农业资源环境、农业机械化8大类62项。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和大家分享水稻种植有关的农业主推技术,敬请关注。下面一起看看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。

 

一、技术概述

(一)技术基本情况

南方双季稻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。该区域水稻生产具有复种指数高,总产量高等特点,双季稻播种面积约8980万亩,约占**水稻播种面积的20%,对稳定我国粮食播种面积,确保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,近年来,该区域双季稻生产发展迅猛,机械化特别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需求剧增!

 

但由于缺乏配套技术,农户仍沿用传统栽培技术,造成化肥施用量过高(以江西省为例,早稻平均施氮量达10.2公斤,晚稻平均施氮量达12.3公斤)、施用技术不合理、水分管理不科学,不仅增加生产成本,而且导致水稻倒伏严重、稻米品质下降,从**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。同时,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技术,生产效率不高,水稻播种面积难以有效保障!

 

针对这些问题,根据双季稻分蘖力强、茎秆细弱、后期吸肥能力弱、氮肥耐受性差的特点,研究构建了双季稻“两优一增(优化施肥、优化管水、增加基本苗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,通过构建“降总控后”氮肥优化管理技术、“前干后湿”水分优化管理技术以及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管理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,并配套精量条播、暗化出苗、精准促控以及适龄浅插、减损机收等技术,实现了“两提高(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)、两减少(减少施肥量、减少水分消耗)、一防止(防止倒伏)”,经示范推广,对促进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在南方双季稻作区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。

 

(二)技术示范推广情况

该技术自2019年以来连续4年被遴选为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,近年来,在江西、湖南等地示范推广2000余万亩,取得了显著的节本增收效应。

 

(三)提质增效情况

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,运用本技术的示范田块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0%以上,每亩纯收益增加100元以上,减少化肥施用量20%以上,节水10%以上,倒伏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。

 

(四)技术获奖情况

该技术目前暂未申报科技奖励。

 

二、技术要点

(一)核心技术

1.“降总控后”优化施肥技术。针对双季稻耐肥性差、抗倒能力差、后期吸肥能力差的特点,构建了“降总控后”的优化施肥技术。一是降低肥料施用总量。比传统施肥量减少20%以上,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早稻每亩宜施纯氮8kg、磷(P2O5)4kg-5kg、钾(K2O)8kg;晚稻每亩宜施纯氮10kg、磷(P2O5)5kg-6kg、钾(K2O)10kg。二是严格控制后期施肥量。氮肥一般按基肥:分蘖肥:穗肥为6:2:2施用,严格控制后期穗肥的施用量,穗肥在倒二叶抽出期施用,避免穗肥施用过晚,抽穗后不施粒肥,以免降低食味品质。磷肥**作基肥施用;钾肥的80%作基肥20%作穗肥施用。同时,为提高稻的抗倒伏能力,每亩施硅肥(SiO2)4.0kg-5.0kg,锌肥(ZnSO4)1.0kg-2.0kg,促进壮秆形成。

 

2.“前干后湿”优化管水技术。针对双季稻茎秆细弱、易倒伏、后期缺水易导致米质变差的问题,设计了“前干后湿”优化管水技术。一是前期以干控苗促根壮秆,返青够苗后及时晒田,保持土壤干燥,促进根系深扎;孕穗时保持浅水并适时通气;抽穗后保持土壤湿润,促进稻米食味品质提高。

 

3.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技术。针对双季稻着粒密度低、穗型小、后期易倒伏等特点,设计了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技术,在**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基本苗、提高主茎比例来保证穗数并降低倒伏风险。一般选用25cm窄行距插秧机,早稻株距控制在12cm左右,杂交稻每穴栽3苗-4苗,常规稻每穴栽5苗-6苗;晚稻株距控制在14cm左右,杂交稻每穴栽2苗-3苗,常规稻每穴栽4苗-5苗。

 

(二)配套技术

1.精量条播、暗化出苗

选用双季稻品种,并根据各地条件做到早晚稻合理搭配,精准计算用种量,采用专用育秧基质和精量条播专用育秧流水线实现精量播种,播种前做好浸种催芽和设备调试工作,播种后采用叠盘暗化出苗,秧苗立针后及时摆放至秧田。

 

2.精准促控,培育壮秧

早稻采用保温育秧,播种后膜内温度保持在15℃-25℃,湿度保持在80%左右;2叶1心以后开始炼苗,盘土以干为主,做到叶不卷不浇水,促进盘根。晚稻采用露地育秧,播后保持土壤湿润,恶劣天气灌水护苗。

 

3.适龄移栽,精准浅插

严控秧龄,早稻移栽叶龄以3叶1心期为宜,秧龄控制在20d-25d,晚稻移栽叶龄以4 叶1心为宜,秧龄控制在20d左右。机插时注意控制栽插深度在2cm左右,防止“坐蔸”。

 

4.适时收获,减损机收。早稻在成熟度90%左右、晚稻在90%~95%时及时收获。为了减少机收损失,应选择性能优良的收割机在叶面无露水或水珠时进行,以中低档位作业,留低茬,秸秆切碎进行稻草还田。

 

三、适宜区域

南方双季稻作区。

 

四、注意事项

1.注意早稻落粒谷影响晚稻稻谷纯度。

2.穗肥施用做到因苗施肥,根据后期叶色变化及时调整施肥量,同时,避免施肥过晚影响稻米食味品质。

 

五、技术依托单位

(一)江西农业大学

(二)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

来源: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、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优质稻种植助手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230768897388216867/?channel=&source=news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分享至: 微信
新浪微博QQ空间
上一篇
下一篇
查看更多 / more

【乡村振兴信息网】分享: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: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

日期:2023-09-09

近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,其中包括作物、园艺、植保、畜牧、兽医、水产、农业资源环境、农业机械化8大类62项。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和大家分享水稻种植有关的农业主推技术,敬请关注。下面一起看看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。

近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,其中包括作物、园艺、植保、畜牧、兽医、水产、农业资源环境、农业机械化8大类62项。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和大家分享水稻种植有关的农业主推技术,敬请关注。下面一起看看双季稻“两优一增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。

 

一、技术概述

(一)技术基本情况

南方双季稻区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。该区域水稻生产具有复种指数高,总产量高等特点,双季稻播种面积约8980万亩,约占**水稻播种面积的20%,对稳定我国粮食播种面积,确保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,近年来,该区域双季稻生产发展迅猛,机械化特别是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需求剧增!

 

但由于缺乏配套技术,农户仍沿用传统栽培技术,造成化肥施用量过高(以江西省为例,早稻平均施氮量达10.2公斤,晚稻平均施氮量达12.3公斤)、施用技术不合理、水分管理不科学,不仅增加生产成本,而且导致水稻倒伏严重、稻米品质下降,从**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环境。同时,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技术,生产效率不高,水稻播种面积难以有效保障!

 

针对这些问题,根据双季稻分蘖力强、茎秆细弱、后期吸肥能力弱、氮肥耐受性差的特点,研究构建了双季稻“两优一增(优化施肥、优化管水、增加基本苗”丰产高效生产技术,通过构建“降总控后”氮肥优化管理技术、“前干后湿”水分优化管理技术以及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管理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,并配套精量条播、暗化出苗、精准促控以及适龄浅插、减损机收等技术,实现了“两提高(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)、两减少(减少施肥量、减少水分消耗)、一防止(防止倒伏)”,经示范推广,对促进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,在南方双季稻作区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。

 

(二)技术示范推广情况

该技术自2019年以来连续4年被遴选为江西省农业主推技术,近年来,在江西、湖南等地示范推广2000余万亩,取得了显著的节本增收效应。

 

(三)提质增效情况

与传统生产技术相比,运用本技术的示范田块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0%以上,每亩纯收益增加100元以上,减少化肥施用量20%以上,节水10%以上,倒伏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。

 

(四)技术获奖情况

该技术目前暂未申报科技奖励。

 

二、技术要点

(一)核心技术

1.“降总控后”优化施肥技术。针对双季稻耐肥性差、抗倒能力差、后期吸肥能力差的特点,构建了“降总控后”的优化施肥技术。一是降低肥料施用总量。比传统施肥量减少20%以上,一般中等肥力田块早稻每亩宜施纯氮8kg、磷(P2O5)4kg-5kg、钾(K2O)8kg;晚稻每亩宜施纯氮10kg、磷(P2O5)5kg-6kg、钾(K2O)10kg。二是严格控制后期施肥量。氮肥一般按基肥:分蘖肥:穗肥为6:2:2施用,严格控制后期穗肥的施用量,穗肥在倒二叶抽出期施用,避免穗肥施用过晚,抽穗后不施粒肥,以免降低食味品质。磷肥**作基肥施用;钾肥的80%作基肥20%作穗肥施用。同时,为提高稻的抗倒伏能力,每亩施硅肥(SiO2)4.0kg-5.0kg,锌肥(ZnSO4)1.0kg-2.0kg,促进壮秆形成。

 

2.“前干后湿”优化管水技术。针对双季稻茎秆细弱、易倒伏、后期缺水易导致米质变差的问题,设计了“前干后湿”优化管水技术。一是前期以干控苗促根壮秆,返青够苗后及时晒田,保持土壤干燥,促进根系深扎;孕穗时保持浅水并适时通气;抽穗后保持土壤湿润,促进稻米食味品质提高。

 

3.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技术。针对双季稻着粒密度低、穗型小、后期易倒伏等特点,设计了“增苗稳穗”群体优化技术,在**的条件下通过增加基本苗、提高主茎比例来保证穗数并降低倒伏风险。一般选用25cm窄行距插秧机,早稻株距控制在12cm左右,杂交稻每穴栽3苗-4苗,常规稻每穴栽5苗-6苗;晚稻株距控制在14cm左右,杂交稻每穴栽2苗-3苗,常规稻每穴栽4苗-5苗。

 

(二)配套技术

1.精量条播、暗化出苗

选用双季稻品种,并根据各地条件做到早晚稻合理搭配,精准计算用种量,采用专用育秧基质和精量条播专用育秧流水线实现精量播种,播种前做好浸种催芽和设备调试工作,播种后采用叠盘暗化出苗,秧苗立针后及时摆放至秧田。

 

2.精准促控,培育壮秧

早稻采用保温育秧,播种后膜内温度保持在15℃-25℃,湿度保持在80%左右;2叶1心以后开始炼苗,盘土以干为主,做到叶不卷不浇水,促进盘根。晚稻采用露地育秧,播后保持土壤湿润,恶劣天气灌水护苗。

 

3.适龄移栽,精准浅插

严控秧龄,早稻移栽叶龄以3叶1心期为宜,秧龄控制在20d-25d,晚稻移栽叶龄以4 叶1心为宜,秧龄控制在20d左右。机插时注意控制栽插深度在2cm左右,防止“坐蔸”。

 

4.适时收获,减损机收。早稻在成熟度90%左右、晚稻在90%~95%时及时收获。为了减少机收损失,应选择性能优良的收割机在叶面无露水或水珠时进行,以中低档位作业,留低茬,秸秆切碎进行稻草还田。

 

三、适宜区域

南方双季稻作区。

 

四、注意事项

1.注意早稻落粒谷影响晚稻稻谷纯度。

2.穗肥施用做到因苗施肥,根据后期叶色变化及时调整施肥量,同时,避免施肥过晚影响稻米食味品质。

 

五、技术依托单位

(一)江西农业大学

(二)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

来源: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、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

 

【免责声明:本站系本网编辑转载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**时间删除内容!】

信息发布:今日头条

信息来源:优质稻种植助手

来源链接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7230768897388216867/?channel=&source=news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上一篇
下一篇

了解更多

公众号公众号

浏览手机浏览手机

Copyright © 四川壤巴拉云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Copyright © 四川壤巴拉云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||技术支持:万商云集|企业资质

去看短视频~